幻灯二

乾隆吃西瓜的故事瓜农是谁(乾隆路边吃瓜 为什么处死瓜农)

1.乾隆吃西瓜后要杀瓜农,瓜农去哪了

乾隆可能是古装剧最为青睐的皇帝之一,毕竟他在位时间长、治下又是盛世,他自己还爱“下江南”微服私访,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遐想空间在乾隆六十多年的帝王生涯中,六下江南,出巡次数达到了150多次,虽然说他认为自己这是为了体察民情、团结内外、巩固政权,但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老百姓们似乎并没有对他的出巡留下太好的印象。

2.乾隆在路边吃西瓜,与瓜农聊天甚欢

例如,在一个故事中,乾隆在路边吃瓜,刚刚还夸赞瓜甜,转眼就要下令杀了瓜农,这是为什么呢?

3.乾隆吃西瓜要杀瓜奴是哪一集

喜欢微服私访的乾隆乾隆喜欢“微服私访”几乎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了就算不读历史,光看电视剧大家也能对此了解一二不管是《铁齿铜牙纪晓岚》还是《还珠格格》都记述了乾隆皇帝微服出游的故事,虽然其中乾隆的所作所为、所遇到的事情多有演绎的成分,但对于乾隆“喜欢微服私访”这一点,还是比较“写实”的。

4.乾隆路边吃瓜却杀了瓜农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乾隆算是一个很“幸运”的皇帝因为虽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纵观我国古代历史,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能够“六下江南”,微服私访的,有一些皇帝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离开过都城,只能困于四方天地内。

5.乾隆在路边吃瓜

乾隆之所以能够“六下江南”,又频繁出巡,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他继位顺利,没有经历过手足相残或者是其他的腥风血雨对他而言,“觊觎皇位”的人似乎并没有那么多,他可以放心地离开京城几个月,去“体察民情”,而不用担心紫禁城内“有变”。

6.乾隆想杀的瓜农是谁

其次,乾隆拥有康熙、雍正殚精竭虑留下来的“政治遗产”清朝在历经了康熙、雍正的励精图治之后,虽然说“盛世”之象还没有如同开元盛世那样真正引得万国来朝、领先世界,但对于经历过长期动乱的社会来说,已经算是一个“盛世”了。

7.乾隆为什么杀瓜农,瓜农是谁

就算是后世史学家,也写下了“康雍乾盛世”这样的记载盛世,就意味着至少国家有钱又有能力,支撑得起乾隆想要出巡的愿望,乾隆也不必过于担心出巡期间的安全问题——至少总比四处都在闹“起义”安全得多最后,乾隆25岁登基继位,正当盛年,既不像祖父康熙一样年幼继位还要受到朝臣掣肘,也不用像父亲一样中年继位,担心“时间不够用”。

8.乾隆出巡吃西瓜

可以说,乾隆的一生顺境多于逆境,甚至也没有经历过传统上会威胁到皇权统治的力量的威胁,例如外戚、宦官、权臣、藩镇等等——这些他的父亲、祖父都已经处理完了所以,乾隆是一个真正的盛世帝王可他虽然宣称要效仿康熙“出巡”的活动,去民间体察民情、加强国内外团结。

9.乾隆瓜农说的话的意思

但实际上,却没能真正深入了解社会民情,反而还给老百姓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因为在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中,乾隆似乎都是以一个“风流”“善变”的形象出现的而且,乾隆每次下江南的活动,不仅要用“议罪银”来填补资金缺口,还经常要征用民工上万人,可以说是“劳民伤财”,自然也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太好的印象。

10.乾隆西瓜故事原文

就算乾隆嘴上总是说要“节俭”,但却没有真正实施过,反而还给国家、地方增添了不少负担还有人直言,虽然乾隆一生写了5万多首诗,其中有一大半都是在歌颂劳动人民或是农民的,但他却没有真正“体谅”过老百姓的生活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说?从一个民间流传的乾隆与瓜农的故事里,我们就能看出一二来。

吃瓜时的人生道理乾隆某年的夏天,乾隆又想出宫微服私访,看看老百姓到底过得怎么样于是,他轻车简从,打扮成普通人的样子,只带了几个侍卫就出宫了炎炎夏日,乾隆又没乘坐御驾龙车出行,全靠两条腿走,那个时候也不讲究“林荫道”之类的,走在乡下的土路上,自然是酷热当头、酷暑难耐。

像乾隆这样养尊处优的皇帝就更是如此,很快他就感到疲惫不堪,幸好,就在这时他看到前方有一大片瓜田,绿油油的大西瓜看着就很解暑消渴于是,乾隆赶紧与侍卫走上前去,准备买几个西瓜解解渴可没想到的是,等他们走到瓜田附近的瓜棚时,老瓜农正在里面呼呼大睡,完全没有察觉到有人靠近,更不知道他正在当今圣上面前呼呼大睡。

侍卫眼见这个老农居然还在呼呼大睡,担心皇上久等,就想上前把老农叫醒,直接跟他买几个西瓜,可刚想上前,就被乾隆阻止了毕竟,乾隆是出来体察民情的,一方面,他想看的就是最真实的民间生活,现在这个老瓜农的状态正是他想看到的;另外一方面,乾隆觉得这个瓜农是一个老人,他们又是来买瓜的,不能打扰老人休息。

而且,乾隆作为一个皇帝,肯定也不能“不问自取”,就算留下钱财,但是正所谓“不问自取视为偷”,乾隆当然也干不出这种事情来所以,乾隆就示意侍卫们找地方休息,等着老农醒来等到老农睡醒之时,已经有1个时辰过去了,此时乾隆一行人早已大汗淋漓,但这又是乾隆自己要等的,他也不好抱怨,只能耐着心思问老农,这瓜怎么卖。

瓜农却说,这瓜不卖这句话差点让乾隆气得破口大骂,可能任谁在这样的天气下等2个小时,最后还吃不上西瓜都会生气不过,还没等乾隆生气,瓜农接下来的话又平息了乾隆的怒火瓜农说:“这瓜可以送给你们吃,但是不卖”说完,瓜农就去瓜田里挑了几个又脆又甜的西瓜,给乾隆一行人切开品尝。

瓜瓤鲜红饱满、清甜可口,乾隆等待中的不愉快很快就被西瓜给冲淡了,他一边对这西瓜赞不绝口,一边又趁机和老农攀谈了起来一开始,乾隆还只是问一下老农的生活状况之类的问题,想要真正深入体察一下民情,不过很快,乾隆就发现这个老人“不简单”。

因为老人看到乾隆每次都从一块西瓜的边上开始吃,就说:“你这样吃西瓜的方式是不对的”乾隆当然不服气,立刻反驳道,他这样吃西瓜,每吃一口剩下的都是最好的西瓜,有什么不对?瓜农则告诉乾隆,西瓜两边汁水多,但不够甜,而中间的瓜瓤则又甜又脆,如果从中间向两边吃,每吃一口,汁水都会向两边分散,吃下去的每一口都是甜的。

不仅吃得开心,而且就算吃不下了,剩下的也是瓜皮附近不太甜的部分,不会浪费。

瓜农还说,这样吃西瓜,就像是老百姓的生活,虽然生活有苦有甜,甚至不少百姓的生活中苦还更多一些,但人们总是在想办法,让生活能够变得更“甜”一点乾隆一听之下,觉得很有道理,更觉得瓜农是有大智慧的人,又继续与瓜农攀谈了起来。

接下来,乾隆和老农从民间轶事聊到了官场陋习,老农总是对答如流、侃侃而谈,不仅显示出了丰富的人生经历,而且言谈之间对当时的社会局势还很有见地这下,乾隆就起了“爱才”之心,还问老农是不是愿意入朝为官一般人听到有做官的机会,必定会喜出望外,可没想到的是,这老农却当即回绝了,还说自己喜欢乡间闲散的生活,并不喜欢官场上的尔虞我诈。

就算乾隆一再试探询问,还列举了做官的诸多好处,比如俸禄优厚,还可能从此得到帝王赏识、飞黄腾达比如可以为老百姓做实事,改变百姓的生存状况,但老农都不改初衷,坚持不愿入朝为官,无奈之下,乾隆也不好再勉强,于是就带着侍卫失望地离开了。

为什么乾隆要杀了瓜农?原本,这个故事就到此结束的话,似乎还谈不上乾隆不“体谅”民间疾苦,可偏偏这个故事还有后续原来,乾隆在领着侍卫走出没多远之后,突然改变了主意,下令让侍卫回去处死瓜农这可真是君心难测,刚刚才夸赞完老瓜农的西瓜甜,又想让他入朝为官,转眼就要下令处死瓜农。

此时,乾隆刚刚走出不过百来米,可当侍卫返回瓜田时,发现老农已经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了一张字条,说自己只想过闲云野鹤、平平淡淡的生活。

没办法,侍卫只能带着字条去向乾隆回禀,乾隆一看也没有办法,此事只能不了了之那么为什么乾隆会突然“翻脸”要让侍卫去杀了瓜农呢?有一种说法认为,瓜农言辞之间洞悉世事,乾隆再三劝他做官之举,肯定让瓜农猜出了乾隆的身份。

而瓜农明明知道对面的是谁,却佯作不知,还再三拒绝了乾隆,让皇帝的威严扫地,于是他就想杀了瓜农“泄愤”不过,这种说法看起来不太站得住脚毕竟当时乾隆是微服私访,清朝又不像现在,人人都能轻易看到领导人照片、知道他们的样子,老农就算能猜到与他对话的人身份贵重,也未必就能准确地猜到他就是当今圣上。

而且,乾隆也并不是一个心胸如此狭窄的人,他要微服私访,自然是做好了别人将他当做普通人看待的心理准备,老农的再三拒绝可能让他生气,但也不至于就要因此“滥杀无辜”还有一些人认为,乾隆要杀瓜农,是因为这样一个洞悉朝廷官场利弊的智者不愿意入朝为官,这种说法看起来不靠谱,不过却揣摩到了一点“帝王心”。

对于统治者而言,这样一个人才如果不能为己所用,那么干脆杀掉也不能让他为其他势力所用,以免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这虽然非常残忍,但对于统治者而言,“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患于未然也是必要的。

不过,瓜农确实是一个智者,他在与乾隆攀谈时,肯定已经察觉了这一行人肯定不会是普通老百姓事后,老农担心自己过于“锋芒毕露”,引来杀身之祸,所以赶紧离去,可见他确实是一个洞悉帝王之心的明白人这则故事在正史之中并无记载,可能也是因为最后乾隆并没能说服瓜农入朝为官。

如果瓜农最终接住了乾隆的橄榄枝,这可就是乾隆微服私访之中的一段“佳话”了,正史之中也必定会记录下这段佳话,以称颂皇帝选贤举能的英明之举而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出,乾隆确实并不能真正体谅民间疾苦,或者说他并不尊重老百姓的生活。

一个隐居于乡野之中的瓜农,只因为洞悉世事与他多聊了几句,他就想将其收入麾下,遭到拒绝后又怕他会为敌人所利用,要干脆“杀人灭口”,难道老百姓连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都没有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乾隆的微服私访又怎么能谈得上是体察民情、团结内外呢?虽然这类民间故事里对于乾隆的言行肯定有所演绎或者是夸张,但这种故事流传下来越多,就越说明老百姓对于乾隆的“不满”。

而这种不满,可能更多是来自于乾隆六下江南的劳民伤财。对于这一点,乾隆到了晚年才有所察觉,他曾经自我反省称,自己在位60年,除了劳民伤财的六次南巡之外,并没有什么失德的地方。

乾隆还说六次南巡是“作无益、害无益”,要求大臣将来一定要阻止继任皇帝南巡所以,在乾隆之后,清朝的皇帝就再也没有进行过南巡,虽然这可能与清朝日益走下坡路的国力有关,但也与乾隆的“反省”不无关系也许,乾隆在晚年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当年的出巡并没有真正体察民情,甚至也希望做出一些改变,但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恐怕是很难改变。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